全國統一服務熱線:13609623361
直面我國儀器制造業困境 加大研發創新力度
以“玻璃大王”曹德旺在美國投資建廠為例,根本性問題在于企業在中國的稅負重,能源、物流、人工等成本高,除了寄希望于政府降稅,似乎并沒有更切實際、明確的解決辦法。巨大的資金壓力也讓許多制造業資源流失,而從企業長期的發展來看,資金壓力大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,正如董明珠所說,核心技術的匱乏才是扼殺企業創新動力的根本原因。
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副理事長李躍光介紹,近年來,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。2012年到2014年,逆差分別為170億、166億和177億美元。而“行業規模小,專業分散”一直是我國儀器企業發展的痛點。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秘書長閆增序表示:“有95%的企業年營收在億元以下,沒有過10億元的企業。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低端,還處于‘滿足于自己過小日子’的階段。”十年來,國產儀器和國外產品在價格、質量和性能上差距不斷縮小,儀器新品在技術、設計、創新、性能等方面都接近先進水平。但同樣面臨著低檔同質化競爭、招投標“遭排擠”、國外隱性技術壁壘制約等尷尬局面。
自身創新乏力和網絡經濟的雙重夾擊,讓儀器制造業進退兩難。作為我國儀器制造商強有力的后盾,政府將一并采取統籌規劃的措施:國產儀器由政府部門歸口管理,統籌制訂規劃,支持以骨干企業為,以產、學、研、用相結合,建立強有力的技術中心,重點解決制造工藝、關鍵零部件、精密加工、軟件開發、行業標準等主要問題,提升現有產品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;同時根據實際需要鼓勵應用國產儀器,建立*示范項目,探索內外資企業聯合投標,國產儀器與外資技術配套等方式達到“市場換技術”的效果,給予國產儀器足夠的話語權,提供推介、展示的平臺。
儀器制造商也要做出反思、改革,不應一味拒絕網絡,而是要真正平衡線上線下的關系,把能做到變為做好做細,做好服務體驗,以*的服務體驗留住顧客,提高自身創新能力,一切往品質、體驗感上靠。隨著政策的東風,國產儀器的發展勢必更加迅速、寶劍鋒從磨礪出,梅花香自苦寒來,相信這種夾縫中發展的荊棘之路將成為國產儀器騰飛的動力